伊朗人的生活超出记者的想象,其实挺开放,
汇率大幅震荡让倒外汇成了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在伊朗第三大城市伊斯法罕的一个路口,记者看到成群喊着“dollar”(美元)的倒外汇的人。不过《环球时报》记者停留的十多分钟里,并没有看见有人来兑换。
当然,简单用美元衡量伊朗人的生活水平失之偏颇,因为伊朗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率很高,一般国产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不会像美元兑里亚尔汇率飙升的幅度那么夸张。像汽油、馕、牛奶等必需品也有国家补贴。在德黑兰通往伊斯法罕高速公路服务区内的一家小超市,记者买了3张薄馕约合1.1元人民币,一瓶1升容量的牛奶约2.4元人民币。一名当地司机说,普通家用汽车加满一箱油的花费差不多30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汇率大跌对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影响不太大,只是像侯赛因那样经历过好日子的中产阶层感受到的影响更明显。
与记者来之前想象的不同,伊朗其实挺开放,给人感觉宗教色彩并不那么浓厚。走在德黑兰的街道上,很少看到穿长袍的人。男士大多穿着西服或者夹克,与中国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女士头上多一条头巾。记者走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时,看到女性员工占了一半以上。伊通社社长赛义德·齐亚·哈什米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伊朗妇女就业率很高,在许多部门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现在大学里一半大学生是女性。沙特近年刚允许女性驾驶汽车,而伊朗一直允许女性驾车。
短短几天时间里,无论普通百姓还是知识分子,与记者谈到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贫富差距、腐败等问题时,大都非常开放,几乎没有什么避讳。从西方媒体上看惯了各种关于伊朗保守、负面的新闻,这一点令记者颇感意外。伊通社社长哈什米对《环球时报》记者抱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非常偏颇和负面,对伊朗的报道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能真实反映伊朗的面貌。
由于美国的制裁,苹果等公司无法在伊朗销售产品。不过,无论是在德黑兰还是在伊斯法罕,记者都看到专门卖苹果手机的商店,价格也跟中国差不太多。记者采访店员得知,他们的商品多是从阿联酋等国转运过来的。
坐拥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超过万的人口,石油资源又十分丰富,伊朗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早在年,伊朗人均GDP就已高达美元。可以说,伊朗人是过过好日子的。正是因为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以美元计算的GDP才增长缓慢。反过来美国的封锁也迫使伊朗努力发展本国产业,伊朗农业不仅能自给自足,而且是净出口;它是中东地区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这也是伊朗能长期顶住美国经济制裁的重要原因。
伊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从德黑兰到伊斯法罕的高速公路是双向六车道。虽然和中国的高速公路比起来,伊朗的道路显得简陋了点,但路面基本没有破损,尽管路上大货车很多。另外路上时不时能看到建筑工地,有塔吊、脚手架等,说明这个国家正在建设、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78.html